找到相关内容849篇,用时1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问:佛教的念珠有何象征意义?

    在《木栋子经》中说念珠有种种功德:“若欲灭烦恼、报障者,当贯木惠子一百八,以常自随.…..”可见念珠能帮助行者忆念佛、法、僧,慑心使不散乱,能断除一切烦恼,...各有不同象征意义,一百零八颗表证人百八三昧,断除百八烦恼。一千零八十颗表示百八三昧各具百八三昧,或金刚界一百零八尊中各具一百零八尊;五十四颗表示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及四善根因地等五十四位,四十二颗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032677552.html
  • 问:念珠有何象征意义?

    木槵子经》中说念珠有种种功德:“若欲灭烦恼、报障者,当贯木槵子一百八,以常自随。”可见念珠能帮助行者忆念佛、法、僧,摄心使不散乱,能断除一切烦恼,趣向涅槃。在密教的行法之中,依...八三昧,断除百八烦恼。一千零八十颗表示百八三昧各具百八三昧,或金刚界一百零八尊中各具一百零八尊;五十四颗表示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及四善根因地等五十四位,四十二颗表示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113077984.html
  • 罗汉、菩萨、佛陀是什么?

    即涅槃”,所以称为“无住处涅槃”,这是大乘圣者的境界。   小乘涅槃是由断了我执——烦恼而得,所以小乘的罗汉若从解脱道的境界上说,相当于大乘的第七地或第八地菩萨。菩萨道的圣者是由断了法执、所知及我执——烦恼的各一分,而亲证真如法性的一分,进入初地阶位;从断烦恼的程度上说,罗汉同于七地或八地菩萨,从断所知的程度上说,罗汉仅相当于菩萨的第七信位。因为断烦恼——我空——即解脱生死,断所知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6434083413.html
  • 大乘佛教主要论点研究

    ldquo;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”的最好解说。是众生入佛知见与修行成佛道的法钥。金刚经说:“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”便是说明我空的境界,用以断除烦恼。又了解...rdquo;,佛教主要目的是教导我们了解缘起(空)的道理,要我们空去我执的烦恼及法执的所知。...

    王文雄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75951754.html
  • 永明延寿对九识学说的态度

    》立九识义,如《九识品》说:言九识者眼等六识大同识论,第七阿陀那此云执持,执持第八为我我所,唯烦恼而无法执,定不成佛。第八阿梨耶识自有三种︰(一)解性梨耶有成佛义。(二)果报梨耶缘十八界。故《中边...希有,于今世尊所转法轮,无上无容是真了义,非诸诤论安足处所。”[6]作为唯识系重要经典的《解深密经》指出了小乘和大乘空宗未了义、大乘有宗乃是究竟了义的佛教发展史。  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断除烦恼、所知...

    孙劲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5074083.html
  • 临济“四料简四照用”略论

    认识)而生的烦恼和所知。  据《临济录》记载:师晚参示众云:有时夺人不夺境,有时夺境不夺人,有时人境俱夺,有时入境俱不夺。时有僧问:如何是夺人不夺境?师云:煦日发生铺地锦,婴孩垂发白如丝。僧云:如何...、法执。由于有了二执,便会产生烦恼与所知。《成唯识论》卷一说:“若证二空、彼障随断。断障为得二胜果故,由断续生烦恼故,证真解脱;由断碍解所知故,得大菩提”。[2](P911)这里,烦恼是指由...

    王荣益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30161610.html
  • 临济“四料简”“四照用”略论

    种执著的教导方法。这两种执著也称“我执”、“法执”,其根源在由无明(对世界的错误认识)而生的烦恼和所知。  据《临济录》记载:师晚参示众云:有时夺人不夺境,有时夺境不夺人,有时人境俱夺,有时人境俱...、法的执着,前者属俱生我、法执,后者属分别我、法执。由于有了二执,便会产生烦恼与所知。《成唯识论》卷一说:“若证二空、彼障随断。断障为得二胜果故,由断续生烦恼故,证真解脱;由断碍解所知故,得大...

    王荣益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10265620.html
  • 菩提心的分类

    心。一地至七地菩萨还没有断尽俱生烦恼的种子,故称不净七地,但他们了悟通达自他平等的本性,远离为求自利的垢染,只为利他而发心,所以其菩提心清净。三清净地菩萨为异熟之殊胜发心。八、九、十地大菩萨已将烦恼...除了一切烦恼和所知的种子以及微细的二习气。由于断除了诸障碍,故又称为清净佛地发心。所谓第四,即指胜解行、清净意乐、异熟及断障之四种发心。  第五部,对应于大乘五道:资粮道、加行道、见道、修道、无学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03163541.html
  • 学般若 化二执

    也叫“烦恼”。烦恼涅槃,招致三界内六道流转的“分段生死”。  所谓“法执”,就是虽能了达“人我”是空,却固执一切诸法以为实有,不能了达一切事事物物都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,正象水(液体)在...”。(烦恼从当体立名,所知是从所障立名,由于无明障蔽,使所知之境不能显现,故叫所知。一般以为所知的知识、学问等等能障蔽自性。这不是“所知”的实际含义。)  此外,我执和法执都有“分别”和“俱生...

    徐恒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92039227.html
  • 断除二·解脱生死

    是:烦恼,业障,报。也即所谓惑,业,苦,这是粗重障碍方面说的。二障则是:烦恼和所知,这包含了微细的法执障碍,前者单就生死这方面而言,后者则属证真还灭这方面而言。 烦恼,也就是五阴炽盛的...显露。也就达到「正徧知」一切法无所不知的地步。 现在且将烦恼的一些动相,约略介绍给大家,明白了这些烦恼之所在,而后运用方法加以断除。 概要地说:烦恼的根本有六,那就是: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。...

    妙灯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61146228.html